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荣大辱、大有大无的吴起_视频剪辑:开局盘点十大帝王
笔趣阁 > 视频剪辑: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>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荣大辱、大有大无的吴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荣大辱、大有大无的吴起

  “吴起?”

  “这个人很复杂。”

  大唐。

  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房玄龄看到吴起的有关盘点视频,摇了摇头,并且叹了口气。

  “我觉得,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。”

  “人无完人,所以客观看待比较好。”

  “说到吴起,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吧,吴起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,但与此同时,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评说的人物。”

  “作为一个人,就从一般道德而言,无论如何,他都曾负有深重的道德劣迹,而做官之后,就官德来衡量,他又是无可挑剔的。”

  “要说吴起这种人,应该属于才能大于德性那种吧?”

  房玄龄望着天空。

  他似乎是看到了吴起的前世今生。

  没有人能近乎完美。

  每个人都有缺点。

  对于吴起这等前辈,他首先是尊敬的。

  评价他的前提,肯定是要客观的。

  “正如司马光在评说人的才与德时所说的那样,说世俗的人不懂得分辨才与德,把两者混一块儿,通称为贤。”

  “其实才是德之辅,德是才之帅,德才兼备者是圣人,两样都缺者是愚人,德大于才者是君子,才大于德者是小人。”

  “如果按这么说,吴起似乎得算个小人。”

  “可在我房玄龄平心而论,春秋战国的两位著名兵家孙吴,比著述孙胜于吴,比武功则吴过于孙。”

  “后世史家和将领往往尊孙武而轻吴起,恰是不单爱才,又要重德。”

  “纵观千年的统军征战经验,军界公认仁、信、智、勇、严兼备,方具名将之风。”

  “我华夏虽有“谋大事者不拘小节”的辩辞,但“孝”、“德”从不属“小节”,这也是共识。”

  “为将帅者欲服众,仍需重个人操守,必须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质。”

  “所以说,在某种程度上,吴起虽在华夏史册上留下供后人赞叹的武功,其为争功利不择手段之举,却应视为古代兵家遗产中的糟粕。”

  “当然,这只是我的看法,不足一提罢了。”

  房玄岭摇了摇头,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。

  …………

  另外一片时空,大宋的王安石看到吴起的盘点视频,和房玄龄观点就不一样了。

  “此人可谓是人雄。”

  “虽然有些方面不妥,但从全局来说,他是成功的。”

  “他的理论,他的思想,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学习的。”

  “不应该对吴起有这么大的偏见才对。”

  …………

  吴起有多厉害?

  公元前四百零九年,吴起率军攻占秦国的河西地区,并就地设立西河郡,吴起担任西河郡守。

  期间,吴起改革魏国兵制,创立魏武卒。

  规定凡是能够身穿全副甲胄,执十二石之弩,背负箭矢五十,荷戈带剑,携三日口粮,半日内跑完百里者,即可入选魏武卒。

  这么苛刻的条件选出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,那么魏武卒的待遇自然也不同于一般士卒,一旦入选,全家免除赋税,还可以分到房屋和田地,所以,但凡有能力的人都想加入魏武卒。

  魏武卒经过吴起的严格训练,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,在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,大小征战七十六回,大胜六十四回,其余不分胜负。

  吴起带兵特别善于激励先进,鼓舞士气。

  每次取胜召开庆功宴时,吴起就安排功劳最大的人坐在前排,吃牛肉羊肉,用银质餐具,越往后食物和餐具就越差。

  阵亡士兵的家里,每年都会派人去慰问,如此这般,魏国的士兵都是卯足了劲,上了战场就拼命,争着立功。

  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,秦军集结五十万军队,誓要夺回河西之地。

  秦军来袭的消息传来,魏国士兵没等下令就已经穿好甲胄,要求出战,吴起挑选了五万精兵迎战。

  在交战的前夕,吴起召集队伍说:“如果车兵不能缴获战车,骑兵不能缴获战马,步兵不能抓到俘虏,那么就不能算是立功。”

  魏军士气高昂,结果,魏国竟然以五万的兵力击败了秦军的五十万人。

  对于阴晋之战数据的真实性还得保持怀疑态度。

  因为秦国在当时能不能集结五十万军队?

  要知道长平之战,秦赵双方几乎打光了老本,才勉强达到五十万,阴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,秦国变法还未开始,国力也远不能和长平之战时相比,所以,五十万秦军有可能是记载错误或者是虚张声势的结果。

  不论数据真假,阴晋之战都足以证明吴起的军事才能。

  …………

  “说的不错,吴起此人,差点将我大秦军队全军覆灭。”

  “此人,实在是厉害。”

  始皇帝嬴政也忍不住称赞吴起。

  要知道在战国时期,秦国的实力可不弱。

  秦军的战斗力也不弱。

  吴起能打败秦军,创下如此战绩,也是非常成功的。

  …………

  “吴起?在咱看来,算是战国的一代天骄。”

  “用兵之神,各种兵法谋略,也是当时的顶尖水平。”

  “吴起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啊!”

  “不过可惜,光芒太盛必遭小人觊觎,魏国大夫王错便向魏武侯进谗言,引得魏武侯猜忌吴起,便将吴起召回,不久之后,吴起被迫逃离魏国,投奔楚国,为魏国军力衰弱埋下隐患。”

  “魏国也算是自己作的吧。”

  “有的时候,人真的不能太优秀,否则容易被人嫉妒。”

  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却不能为吴起赢得生前身后名,这是吴起的悲哀,也是时代的悲哀。”

  “战国,战国……”

  洪武大帝朱元璋喝了一杯美酒,感慨道。

  …………

  吴起的一生,概括下来就是:大荣大辱、大无大有、大起大落。

  战国时期数得上名字的学派,他一个人就占了三家——儒、兵、法。

  论儒家,他的老师是曾子——地位不亚于孔孟的存在,也算是一代宗师。

  论兵家,吴起一生大战七十六次,无一败绩,还差点把秦国灭了国,春秋战国时代唯一可与他比肩的,只有后来的战神白起。

  论法家,吴起在华夏法学历史上的地位,完全可以和李悝、商鞅、韩非子等大佬相提并论。

  之所以说吴起是大荣大辱,是因为吴起的一生背负了太多的非议和误解。

  而究其根由,很可能和他当初在鲁国的经历有关。

  吴起出生在卫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中,家境富而不贵,有钱没门路。

  论出身吴起远不如作为皇帝外甥的梅长苏。

  但这样的家庭,让他有机会得到比平民子弟更好的学习环境,同时天天看着父母操持家业,耳濡目染之间,他也更能理解,个人奋斗所需的是坚韧。

  这种精神品质,在吴起追求人生大道的路上,是很有帮助的。

  但是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,对比那些贵族高干子弟,用后世影视剧里的话说,就是天然缺乏政治资源,也就是人脉。

  此外,他们对于“权力”“权谋”的理解,对比贵族子弟,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。

  这个问题的存在,很可能就决定了吴起后来的结局。

  卫国是殷商后裔,民风富有商业精神,老百姓脑子普遍比较活泛,国家也很富裕,所以比较容易出人才。

  但是从政治上来看,这个国家不过就是一个上层早已糜烂不堪的小国,阶层固化,统治者毫无进取之心,在“国际”上毫无影响力,根本无法给人才提供发展空间。

  以吴起的出身,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官肯定是门都没有。

  可少年的吴起,却不甘心做个富家翁,而是立志要从政。

  在求官的过程中,吴起花光了家里的钱,结果一无所获,有一次还遭遇了“校园暴力”,被十几个恶少同学给堵在了半道上。

  这种斗殴是最容易出人命的,吴起手上出了人命,于是他只能跑到临近的鲁国。

  这次逃亡,却意外地让吴起因祸得福,他先是拜在了曾子门下为徒,后来又娶了齐国大夫田和的女儿为妻。

  曾子是儒家大师,而儒家对道德又非常严苛,仅从这点上说,我们就可以相信,吴起在卫国时根本不会有那些传说中的道德污点。

  结果好景不长,吴起很快就和自己的老师闹翻了,从后面他在兵家和法家上的造诣看,闹翻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学术分歧。

  但曾子给出的理由是,吴起母亲死了却不回去奔丧。

  吴起是因为杀了人跑出来的,他能回得去吗?

  吴起在鲁国又待了些日子后,齐国大军准备打鲁国。

  当时,鲁国的情况其实比卫国好不到哪儿去,都是人畜无害的小国,内部也都谈不上政治清明。

  而齐国在当时是超级大国,所以这场战争对鲁国来说是灭顶之灾。

  对于腐烂、僵化的系统而言,危机是唯一可能让他们回归正常的东西。

  那些靠裙带关系上来的贵族子弟,谁也不愿意去领兵抵抗,因为他们承担不起战败的责任。

  这就给了吴起机会,让他成了鲁国的领军大将。

 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“草根逆袭”究竟有多不易,吴起最多只能算是准草根。

  你的本事必须远远超乎常人,而你的机会,很可能是那些肉食者碰都不愿意碰的“垃圾股”。

  而即便如此,你也仅仅是“可能”成功而已——所以千万不要把那些励志鸡汤太当回事。

  吴起率领两万军队,奇迹般地打败了齐国的八万大军,一时间声名大振。

  结果等待他的不是奖赏,而是鲁国上层对他的集体批判,而这些批判,无一例外都是在拿道德说事。

  这公平吗?

  一点都不公平。

  打了胜仗没有奖赏,反而有惩罚。

  从古至今,国家也好,家庭也好,都始终应该秉承一个处世铁则,就是德需自律,而不能律人。

  因为道德这个东西根本无法量化,甚至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,后世出现的种种关于道德的争论就该清楚。

  反过来说,拿道德说事,就很可能怎么说都有理。

  只拿道德说事,往往意味着在实际利益或是法律层面,对方根本挑不出毛病,而这还没考虑造谣的可能性。

  最有意思的是,所有关于吴起道德污点的记载都来自鲁国。

  那问题就来了,吴起先前在卫国好好的,在魏国、楚国也没什么丑闻,可偏偏在你鲁国这个君子之国,就完全是个“人渣”,这符合逻辑吗?

  根本不符合。

 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,内部道德流氓横行,高层成天务虚不务实,那么这样的地方,只要不愁吃饭,不留也罢。

  华夏儿女在为人处世上,也要尽量避免形成过分的道德“洁癖”。

  对于领导者来说,如果你身边有人用和业务无关的私德问题来向你“控诉”他人时,你首先需要警惕的不是被举报者,而恰恰是这个举报人。

  吴起一气之下去了魏国。

  那时候,人们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,本质上和跳槽的性质差不多,更别说吴起就是平民,和国君连亲戚都算不上。

  当时魏国的国君正是一代雄主魏文侯。

  吴起在魏文侯麾下,先是做了河西郡太守,

  光靠十万魏军,就把当时尚有二十万军队的秦国折腾得奄奄一息,差一点就宣告破产。

  后来吴起做了魏国上将军,对魏国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,建立了华夏最早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。

  后世,同样职业化的斯巴达勇士,真正能打仗的其实也就万数来号人,而吴起组建的魏武卒一共是五万人,他们大战七十二,全胜六十四,其余以平局告终。

  吴起还写了实际价值超过《孙子兵法》的《吴起兵法》。

  《吴起兵法》里面主要讲的不是什么哲学思想,也不是计谋技巧,而是军队的制度建设和保障。

  任何竞争,归根到底都是实力的比拼,魏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,体量和实力都已经足够大了,这时候,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自己不出错,只要不出错,那么你就可以靠实力优势压垮一切竞争者。

  看看《吴起兵法》,或许会比看看随处可见的《孙子兵法》更有现实意义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evds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sevds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